北京实施健康扶贫事业,选拔4537名保健人才,派遣26万多人接受支援地教育。
同时,精准提供诊疗服务,统筹协调医疗力量,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义诊巡诊疾病筛查分类诊疗。例如,在新疆和莆田开展“政界直心田”义诊和“良癌”筛查活动,在西藏拉萨开展“光明行”等高原性疾病诊疗项目,青海玉树。
帮助支援地建设重点专科
智利萍表示,本市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了支持地的医疗服务能力。创建高水平的团队,发挥战队作用,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手把手”等与导师配对的方式,培训26万多名医疗卫生人才。坚持智能助力“长短结合”的思路,选拔333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开展6个月内的短期指导。接到中枢来到北京,集中训练,与岗位一起学习,培养了一千多名专家,提高了支援地医疗卫生人才服务能力。
本市还帮助在接收地建设重点专科。新疆帮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建设心脏内科等重点学科,将血管外科康复科从无到有地推进,成为特色专科。在西藏,北京友谊医院等机构开展了“远浦科”建设,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率先完成“昌三甲”任务,填补了20多个技术空白。青海玉树增设了14个专业学科,实施了168项新技术,支持高原高寒地区第一家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内蒙古祁县新建临床重点专业53个,新建项目136个,贫困时期县医院服务能力实现率69.5%,依靠三级医院应对支持机制。
协助改善公共卫生预防和控制系统。
构建多种特色品牌和合作模式。
经过长期努力,北京已经形成了卫生健康支持合作特色品牌。智利平以对援外建设干部的关心为初心,建设了北京宣武医院小汤山医院和国内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耐缺氧适应研究康复中心。同时,利用京津冀共同发展和北京冬奥会的机遇,与北京天坛医院和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共同构建“脑科中心”的“天坛模式”,构建了特色合作模式。同人医院和张家口第四医院合作共赢的“同人模式”推动了两地多家医疗机构的配对合作。
发表评论